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2021年,我国出台了一批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中国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展望未来,还需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

马晓河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五方面特点:

一是一批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为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中央财政直达基层资金有效分配使用,有序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得到及时落实,为企业减税降费添动能。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惠企利民,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经济总量规模稳定持续扩大,人均GDP水平继续向高收入国家门槛靠近。2021年前三季度GDP增长9.8%,全年经济增长预计增长8%以上,高于年初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5.1%以上。

三是创新引领,重大科技任务加快推进,首批国家实验室挂牌,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

四是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不断形成。从供给看,在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提高,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服务业贡献率提升。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1%。7月份,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等不断产生,增长新动能加快形成。

五是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有增长,民生福祉有改善。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全年超额完成1100万就业目标任务已成定局,同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也实现了增长,外出务工规模也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水平。随着经济稳定恢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46元,同比实际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同比实际增长11.2%。

稳字当头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

马晓河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接下来,要坚持稳字当头,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马晓河认为,在现有宏观政策“积极+稳健”组合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适当宽松一些,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保持中性偏松一些,将“宽和松”的部分主要用于支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要优化投资结构,公共投资要向补短板、强民生倾斜,向培育未来潜在增长力投资倾斜。

马晓河表示,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应更加突出支持消费。增加消费离不开增加居民收入,要把稳定和开拓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放到宏观政策的重要位置,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适度增加低收入人口转移性收入,同时,适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

同时,继续对企业实行制度性减税降费,以减轻企业负担。尽快落实自强自立的科技政策,培育市场创新主体,搞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创新,进一步落实企业创新的税收加计扣除政策。

加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紧紧围绕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北斗产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农业机械装备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培育“隐形冠军”企业计划,在重点产业链和关键环节打造一批优质的中小型企业。